最新的SCI期刊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在大家的焦急等待中终于在上个月20号千呼万唤始出来。尽管饱受争议,所发表文章所在杂志的影响因子毫无疑问仍是当下科研成果考评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对于东亚、印度、拉丁美洲和东欧等地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来说,这一“数字化”评价体系可能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1】。
简要说一下影响因子。它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EugeneGarfield提出,并于1975年在JournalCitation Reports中投入使用。其计算很简单,即前两年文章被引用数目综合除以两年文章总数。举一个Nature的例子,Nature杂志在2017年的影响因子计算如下,结果是41.577
【2】
注意,这里的分母,也就是两年内文章总数只计算研究论文和综述(review),但分子(文章引用总数)却包括各种类型的文章。所以,有一些杂志通过大量刊发容易被广泛引用的review以及只计入分子但不计入坟墓的letter、editorial等类型的文章,可以短时间大幅提升IF,然后在赚到第一桶金,也就是IF升上去之后,摇身一变,利用高IF带来的影响力和巨大稿源逐步减少letter的刊发数目,转而成为大家心目中“货真价实”的优质期刊。
之所以认为在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具有更大“价值”或“质量”大概是出于以下两个考虑。第一,学者可能会认为高影响因子杂志对投稿文章的评审更为严格,因此发表难度更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在此前的一篇文章里有所介绍(影响因子和拒稿率有啥关系),不再赘述。这里我们关注第二点:既然如前所述,影响因子代表了杂志文章的的平均水平,那么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应该也有更高的引用率,如果假设文章引用率直接决定了它的“价值”,那么文章也就更可能代表了更高的“价值”。
2016年,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de Montréal)的Vincent Larivière等人对11本学术期刊上的每一篇文章在13、14两年在15年的引用数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与期刊当年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比较【3】。或许由于通讯作者、伦敦帝国理工的StephenCurry教授是生物学家的缘故,本文选取的文章多与生物领域息息相关(表1)。
表1。参与分析的杂志在2013-14两年内发文的基本情况
图1。11本杂志13-14年所有文章在15年内被引用数目的分布(distribution)
由图1可见,这11种杂志文章的被引数量呈现明显的偏态分布(skewed distribution):大多数文章在15年内的被引次数都小于该刊的引用数的算数平均值,也就是影响因子。“大多数”具体有多少呢?这一比例在表1中被清晰地呈现:在分析的11本杂志中约为65%-75%。其中,Science最高,超过75%(表1)。Nature和Nature旗下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也都达到74%(表1)。Plosgenetics和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 在65%出头,算是这里面最低的。可见,这些杂志的影响因子都受到了相对较少数目的文章的“拉高”,而一本期刊65%-75%的文章实际上贡献到的影响因子都低于该杂志的算数平均值(图1,图2)。换言之,作者表达的就是用平均数(影响因子)描述偏态分布时的局限性。这里小编还要补充一下,引用数与文章发表时间有关,就原文来讲,2013年年头发表的文章显然比14年年底才发表的文章,在15年里要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引用次数,原文对此似乎未做分析。
让我们设想你有一篇paper发表在一个IF=5.0的杂志上,那么假如该文在发表后的一年内引文数只有3次,那么请不要觉得给杂志拉了后腿,因为该杂志的IF很可能只是被几篇“明星文章”拽上去了。而即使一篇文章发表在了Nature上,未见得它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引用数,比如,去年Nature上就有文章统计了Nature历史上文章里也有少部分的文章从来无人引用,当然这种文章在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少【4】。诚然文章质量和引用数目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但以上结果仍对我们如何正确审视杂志IF给出了重要提示。
表2。杂志影响因子(JIF)与该杂志发文中引用数低过杂志影响因子的文章的比例
图2.引文数目(横轴)和文章数目(纵轴)的累积百分比(cumulativepercentage)
基于以上结果,作者们认为:就单篇论文而言,对其“价值”或“质量”的评价来说,杂志的影响因子绝非一个很好的指针。因此,作者们建言未来在公布影响因子的同时也要给出单篇文章引用数的分布情况。实际上,包括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杂志英国《皇家学会报告B》(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在内的一些杂志已响应这一倡议(图3)。
图3。18年《皇家学会报告B》文章的被引次数分布于中位数、以及杂志影响因子
有趣的是,这篇2016年就post在bioRxiv上的文章至今仍未发表,尽管它已经有83次学术引用(谷歌学术)和44次科学博客“引用”。小编更愿意将之解释为作者有意为之的“调皮”之举,似乎是向读者表示:我们的文章虽影响力颇高,但甚至连正式在杂志上发表都未做到,所以对文章的评价切莫只看杂志影响因子(再次紧扣文章的结论)。
引文
1. Pudovkin, Alexander I. "Comments on theUse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for Assessing the Research Contributions ofIndividual Authors." Frontiers in Research Metrics and Analytics 3(2018): 2.
2. WIKIPEDIAImpact factor,https://en.wikipedia.org/wiki/Impact_factor
3. VanNoorden, Richard. The science that’s never been cited.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7-08404-0
4. LariviereV, Kiermer V, MacCallum C, McNutt M, Patterson M, Pulverer B, Swaminathan S,Taylor S, Curry S. 2016. A simple propos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journalcitation distributions
更多生信分析套路,请加微信13621202201
TCGA | 小工具 | 数据库 |组装| 注释 | 基因家族 | Pvalue
基因预测 |bestorf | sci | NAR | 在线工具 | 生存分析 | 热图
生信不死 | 初学者 | circRNA | 一箭画心| 十二生肖 | circos
舞台|基因组 | 黄金测序 | 套路 | 杂谈组装 | 进化 | 测序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