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背景下,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可以体现出一所医(学)院的社会地位。虽然已经有人提出应当破除“唯SCI论”的观点。但是根据当前的大环境来看,这种观点一时半会还不能被大众接受。所以说一个不做科研、没有文章的医生会降低自己的竞争力。而想要有一篇属于自己的SCI文章,首先得有一个好的科研思路。我相信大家每当提到科研思路,都会有点苦恼,尤其是碰到放养型导师时,尤为明显。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一个优秀的科研思路是如何诞生的。
老生常谈读文献
相信你每次去询问导师关于科研的问题,导师最后总是亲切的回复你一句:多读文献(自己学)。那为什么我们要去读文献呢?一开始我读文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吧,因为在我们周围的医生、博导、硕导、同门师兄弟们,全部需要在科研论文研究过程中读大量文献。但是经过几年的磨练,我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去做科研,得先知道我们所研究领域的现状怎么样。看文献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所研究领域的现状主要集中在综述、基础实验的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部分。读完这三部分后,就对整个领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除此之外,在刚迈进科研领域的大门时,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成为我们科研路上的绊脚石。但是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实验是比较常见的、做这些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获得这些知识时,可以说是半只脚踏过科研的门槛。最后我想谈谈基础实验中的result部分。这个部分可以说是整篇文章的灵魂了,其目的是为了呈现研究的主要结果。结果部分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也是我们获得科研思路的重要来源。对于科研老手来讲,可能只需要看这一部分就够了。
总之,大量阅读文献是硕士乃至博士开启科研之旅的必经之路。虽然,读文献的过程枯燥、难懂,让人真的很难读下去,并且大家经常会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讲的是什么。但是我们仍要坚持下去。
基础实验的科研思路如何诞生?
现代科研的基本模式是假说驱动的,而科研假说主要满足科学性、明确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性。以临床基础研究为例,其目标为寻找疾病的新机制(关键分子)、药物新机理、诊疗的新策略。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我把科研课题的要素组成提炼为一个公式:A基因通过调控B(机制)在C中(疾病、细胞、动物模型)发挥D作用。可以看出一般的科研课题涉及这四要素。但是这四种要素并不一定会全部出现在一篇文章中。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举几个例子。
这两个例子是我挑出来的,题目比较明显。在这两篇文章题目中[1, 2]就充分的体现了文章的四要素:第一篇文章是在2019年发表的,GATA3(A基因)通过抑制Slug(B机制)增加肝细胞癌C中(疾病、细胞、动物模型)的侵袭性(D发挥作用)。表达第二篇文章是2021年11月发表的,在乳腺癌C中(疾病、细胞、动物模型)中,GATA3(A基因)通过结合下游BRCA1(B机制)抑制EMT(D发挥作用)。通过两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这也就引出创造科研思路或者课题的第一种办法:狸猫换太子。像上面两个例子。作者利用的是同种关键分子GATA3。按照总结的公式来讲。后者将肝细胞癌的研究转战到自己研究的乳腺癌中。并且对于新的机制进行了探索,至于后面的研究该怎么展开,只需做相应的预实验就可以了。这种提出新的科研思路的方法是最普遍的,因为上述的A、B、C、D四种都是可以换的。这时,可能会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关键问题:这样还算创新吗?明确的告诉你:算!而且这种方法简单易上手,大家都在用。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文献的讨论部分时会不会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由于XX机制尚不明确,需要对XX进行进一步研究。其实,作者的这句话往往就暗示了另一种科研思路。在公式中,往往体现出缺少B机制的要素。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第二种方法,探索尚未发现的机制。挖掘尚未发现的机制机理对科研人员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对这个领域比较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了如指掌,还要对这个领域所有新进展保持敏感性。结合自己的问题,可能会发现很多、很棒的思路。我们还拿GATA3举例。
这篇文章[3]发表在很早的年份2004年,作者在对人类乳腺肿瘤的基因芯片分析中,发现无论是正常乳腺腔上皮还是雌激素受体(ESR1)阳性的肿瘤都显示出GATA3的高表达。然后作者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GATA3参与了上皮细胞的生长控制和分化状态的维持,GATA3变异可能会导致ESR1阳性乳腺肿瘤的发生。从这篇文章中就不难总结出几个科研思路。第一,GATA3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参与了上皮细胞的生长控制和分化状态的维持?第二,既然是上皮细胞的生长控制和分化状态,那么其他的肿瘤呢?第三,GATA3对具体肿瘤发生,肿瘤微环境,肿瘤迁移等等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几个有创意的科研思路不就有了吗?
就是这么简单,在2004年的那篇文章过去九年之后,2013就出现了这篇《在乳腺癌中发现的 GATA3 突变可能与异常的核定位、减少的反式激活和细胞侵袭性有关》的文章,探索了其发生作用的可能机制。
所以说阅读一篇文章,要思考这篇文章有没有可以深入或者拓展的地方,这样就会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idea。当然也得考虑自己idea的可行性。这就需要和导师商量了,因为他是出钱的那个呀。当然最好可以咨询专业大佬的意见。
既然开始搞科研了,不能只凭着热情。做某个项目前就把大局观培养出来,能够通过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最后为大家介绍这种获得科研思路的方式是最正统和最有意义的。那就是在临床和科研中,你切实发现了某种问题,并且想去解决。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后,需要去阅读大量文献去求证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你自然有了对科研思路评价的能力。然后要让自己的想法变得再简单一些,静下心来做不跟风、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思路对了,就一定能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思路与风格。科学研究终究是发现真理的过程!
不想做基础实验,或者没有相应的条件怎么办?
在我们的研究中,回顾性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从以往临床工作积累的病例资料中,选择某一时期同类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导实践的研究。其优点就是不需要做实验。简单易上手。其对应的思路也是简单粗暴,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另外,近年来生信分析可谓炙手可热,常规的生信分析思路,主要包括差异基因的筛选、功能富集分析、基因表达水平的检验以及预后模型的建立和评估。借助生信的方式,可以助力你的回顾性研究。
写在最后的话:差点忘记获得优秀科研思路重要的方法,关注生信人公众号,每日为您奉献精品思路哦~
参考文献
[1] F. Bai, L.H. Zhang, X. Liu, C. Wang, C. Zheng, J. Sun, M. Li, W.G. Zhu, X.H. Pei, GATA3 functions downstream of BRCA1 to suppress EMT in breast cancer, Theranostics, 11 (2021) 8218-8233.
[2] Z. Zhang, X. Fang, G. Xie, J. Zhu, GATA3 is downregulated in HCC and accelerates HCC aggressiveness by transcriptionally inhibiting slug expression, Oncol Lett, 21 (2021) 231.
[3] J. Usary, V. Llaca, G. Karaca, S. Presswala, M. Karaca, X. He, A. Langerod, R. Karesen, D.S. Oh, L.G. Dressler, P.E. Lonning, R.L. Strausberg, S. Chanock, A.L. Borresen-Dale, C.M. Perou, Mutation of GATA3 in human breast tumors, Oncogene, 23 (2004) 766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