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最近看到了一篇来自咱们国内团队的好文章,赶紧来分享给大家。就在今年6月6日,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理送教授课题组在胃癌专科顶级杂志Gastric Cancer (IF=7.088) 发表一篇关于整合多维基因组特征的胃癌基因组分类系统的文章(如图1),该研究通过对基因组信息的解读,为胃癌的研究和多种类型癌症的分子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指导精准医疗有重要意义。
话不多说,咱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内容吧~
文章背景:
文章方法和数据:
(1)数据来源:研究团队收集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胃切除术的原发性胃癌患者,共70位患者,命名为ZJU-GC队列。从这70例胃癌肿瘤和配对正常胃黏膜中提取DNA进行外显子组测序(WES)。
(2)体细胞突变的分析:使用muTect识别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 (SNVs)、用Strelka识别体细胞InDels、用ANNOVAR进行突变注释、用MuSic算法识别显著突变基因 (SMGs)。
(3)突变特征的分析:根据96种突变类型的频率,采用非负矩阵分解(NMF)方法提取突变特征,并将使用SomaticSignatures包识别的特征与COSMIC数据库中已知的30种突变特征进行比较,筛选出余弦相似度> 0.9的突变特征。
(4)拷贝数分析:用CNVkit检测体细胞拷贝数变异(SCNVs),使用GISTIC 2.0识别显著变化的基因组区域,筛选出CNV复发区。
(5)HLA基因分型和新抗原预测:用TSNAD软件处理WES的原始数据,识别出体细胞突变、确定HLA基因分型、识别新抗原。
(6)体细胞突变的克隆结构分析:使用R包SciClone,通过贝叶斯二项混合模型分析个体样本中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来推断体细胞突变的克隆和亚克隆结构。
文章结果:
一、胃癌的体细胞突变景观:
二、KEGG通路分析与靶向的基因:
三、多维基因组特征的鉴定和刻画:
(1)突变特征:共有四个独立的突变特征,COSMIC特征1 (由与老化相关的5-甲基胞嘧啶自发脱氨启动),特征6 (与DNA错配修复缺陷相关),特征17 (归因于氧化应激,与预后不良相关),和特征29(与烟草相关的签名)被识别出来(如图5A)。采用无监督聚类方法,根据每个样本签名的贡献比例,将胃癌样本分为三个亚型(Sig-cluster1、2、3,如图5B)。作者进一步研究了这些亚型与OS之间的关系。Sig-cluster1亚型的OS最长,而Sig-cluster3亚型的OS最短(log-rank P < 0.001,如图5C)。随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显示这些亚型间预后存在显著差异。
(2)体细胞CNV:利用GISTIC 2.0鉴定出42个显著的focal CNVs (24个有扩增,18个有缺失,如图6D)。基于每个样本显著改变的CNVs, 70名GC患者通过无监督聚类分为3个亚型(CNV-cluster1、2、3 ;如图6E)。作者进一步观察到这三种亚型与预后显著相关 (P = 0.038,图6F),并与患者诊断时的年龄、性别和Lauren亚型相关。
(3)从突变基因中预测新抗原:70例患者中共鉴定出4994种预测新抗原。预测的新抗原数量为0 ~ 918 (中位数为52)。此外,有873例 (17.5%) 新抗原与等位基因HLA-B58:01具有亲和性 (如图7G)。新抗原数量与肿瘤突变负荷 (TMB) 显著相关 (R2 = 0.879, P < 0.001,如图7H)。根据预测的新抗原,无监督聚类将胃癌分为两个簇(如图7I),肿瘤新抗原负荷(TNB)显著不同(P < 0.001,如图7J)。
(4)克隆和亚克隆的结构:SciClone应用于重建样本中的克隆和亚克隆结构,反映了肿瘤内的异质性。克隆模式包括单克隆 (一个显性克隆,包含或不包含一个小亚克隆)、双克隆 (两个主要克隆)和复合克隆 (超过两个克隆)(如图8K)。作者将具有单克隆和双克隆模式的GC定义为寡克隆,具有复杂克隆模式的GC定义为多克隆(如图8L)。通过比较两种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表明多克隆性与良好或中等分化、劳伦肠型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阳性显著相关(如图8M)。
四、针对胃癌的整合性基因组分类系统:
(1)为了确定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结果相关的胃癌的基因组分类,作者基于突变特征、CNVs、预测的新抗原、克隆性以及必需基因变异对样本进行了无监督聚类(如图9.1A)。70例胃癌分为4种亚型(ZJU-GC亚型):亚型1 (n = 22)、亚型2 (n = 16)、亚型3 (n = 12)、亚型4 (n = 20)。
(2)通过分析这四种亚型与OS的关系 (如图9.1B),发现亚型4的OS最长,亚型2和亚型3的OS明显比亚型4短,亚型1的OS中等。
(3)通过探索了这四个亚型与TCGA分子亚型或劳伦组织学亚型之间的关系,作者观察到亚型1中有90.9%的肿瘤属于CIN亚型,亚型2中有50.0%的CIN和50.0%的GS亚型 (如图9.1C)。
(4)亚型1和亚型2的胃癌肿瘤的肠道组织学比例明显更高(P < 0.01,如图9.2D)。此外,当检查第一个转移点的时候,发现亚型1拥有最高的肝转移率 (P < 0.01),而亚型3和亚型4具有显著更高的腹膜转移率(P < 0.05)。此外,亚型1和亚型2的TMB高于其他两个亚型,TNB高于亚型4 (如图9.2F)。
(5)为了进一步探讨所提出的分类系统的预后价值,作者进行了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TNM分期和TMB后,分类系统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如图9.2G)。4个亚型表现出不同的分子特征 (如图9.2H)。
五、基因组分类的独立队列验证:
为了提高基因组分类系统的临床适用性,作者进行了降维分析,并选择了5个特征(Sig-cluster、CNV-cluster、FAT4突变、LRP1B突变和CCNE1 CNV)。在一个具有23例胃癌肿瘤和配对正常胃粘膜的独立队列数据中,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构建一个简化的基因组分类模型来预测亚型,最后对预测模型进行10倍交叉验证,验证精度达到95.7%。该独立验证表明了分子分类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稳健性,并证实了基因组亚型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文章小结:
作者对来自中国人群的70份GC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创新地整合基因组特征,如突变特征、拷贝数变异(CNV)、新抗原、克隆性和必需基因的变异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基因组胃癌分类系统,包括与不同转移模式和预后相关的四种亚型。亚型1以劳伦肠型为主,具有复发性TP53突变和ERBB2扩增、TMB/ TNB、瘤内异质性,并有肝转移倾向。亚型2往往发生于老年,伴有高TP53和SYNE1突变,高TMB/TNB,并与不良预后相关。亚型3和亚型4包括以弥漫性/混合型肿瘤为主、腹膜转移频率高、基因组/染色体稳定的胃癌患者,而亚型4与良好的预后相关。这个基于基因组的胃癌分类系统,为之后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