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NA的大沟小沟
脱氧核糖核酸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主要功能是信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核糖核酸所需。带有蛋白质编码的DNA片段称为基因。
DNA的结构一般划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四个阶段。
本文主要为大家讲解下什么是DNA的大沟和小沟
大沟和小沟
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
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
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
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这是指DNA双螺旋表面上的螺形凹沟。由于配对碱基并不充满双螺旋的全部空间,碱基对占据的空间不对称,因此在双螺旋表面形成两条凹沟,一条较宽称为大沟(major groove 宽约1.2nm,深约0.85nm),一条较浅称为小沟(minor groove 0.6nm X 0.75nm)。见图:
形成机制
1.大、小沟的结构基础
在分子的世界里,结构和化学键可以解决所有(如果不是绝大多数的话)问题,因此了解大小沟的结构基础是必要的。
“碱基对上凸起的两个糖(糖苷键间的夹角)之间的角度大约120°(指窄角,广角则为240°)”,“结果,当越来越多的碱基对上下堆积起来时,其一侧糖间的窄角就形成了小沟(minor groove),而另一侧的广角就形成了大沟(major groove)。(如果糖和糖之间呈直线相对,也就是180°的角度,那么所形成的两个沟大小相同,不存在小沟和大沟之分)“。
2.大沟中有丰富的化学信息
考虑到上述存在于糖苷键间的夹角,我们可以想象到碱基对暴露在大、小沟中时的形状(图1)。其中A、D、M、H(红色标示)分别表示氢键受体、氢键供体、甲基和非极性氢,这些碱基对表面的特有模式可以分别出究竟是A:T、T:A,还是C:G、G:C之间在配对。
换言之,大沟中的分子表面提供了特异性信息,为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互作提供了结构基础。
图1.碱基对边缘的化学基团暴露于大沟和小沟中
意义
大沟相对于小沟更宽,有利于蛋白质与碱基的接触.在A构型DNA中,大沟相对于小沟窄而且深,所以不容易与蛋白质结合,这一点也得到了实验的证明.
蛋白质和DNA接触和作用,主要发生在大沟区域。
参考资料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百度、果壳、知乎等)
欢迎关注生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