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深夜,河北科技大学公布了对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相关情况的调查处理结果。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NgAgo-gDNA为导向的基因编辑技术》论文。2017年8月3日,韩春雨团队主动撤回该论文。学校对此事件高度重视,按照学术、行政两条线进行了全面核查。
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该论文发表后,韩春雨的个人住房、职称、工资待遇等均未发生变化。在调查过程中,韩春雨主动要求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调查期间,韩春雨及其团队积极配合,对同行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对论文发表所造成的误导表示了歉意。
河北科技大学秉持“兴业尽责”校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师生探索科学未知、服务社会民生。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回顾一下韩春雨事件:
2016年5月2日,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发韩春雨团队发明的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被认为具有独特优势,未来极具潜力。简单而言,这项技术有望治疗由基因突变造成的疾病、改良作物性状等,可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精准基因改造,以及乙肝、艾滋病或者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据了解,韩春雨这项"中国创造"尖端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研究始于2013年,该技术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被认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韩春雨今年42岁,任教于河北科技大学,是名副其实的"三无"副教授--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他的实验室十分简陋,但却做出一项"诺奖级"的研究成果,媒体美誉其成果"不亚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
论文发表后的两个多月后,没有一家科研团队宣布成功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结果,使得这项新基因编辑技术受到极大的质疑。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基因编辑课题组负责人GaetanBurgio在博客中表示,经过多次尝试后,国际上重复实验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NgAgo的未来并不明朗",他建议《自然-生物技术》期刊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西班牙高等科学委员会(CSIC)下设的国立生物技术中心的科学家LluisMontoliu转发了GaetanBurgio的博文。2016年7月30日,LluisMontoliu更新博文称,他已经停止了所有关于NgAgo的项目,同时"建议所有想做这件事人不要再浪费资源"。在国内,方舟子等也对其实验的重复性问题提出了质疑。
面对NgAgo的质疑声,韩春雨本人自2016年6月下旬开始在百度贴吧上做出过一些回应。2016年7月2日,在贴有方舟子质疑原文的帖子中,韩春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应,"细胞做好检测,不要有寄生菌污染,不要有支原体污染……我非常确定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单转guid不会影响GFP表达……转染用的质粒质量要好,guide磷酸化完全……"
2017年8月3号,《自然-生物技术》社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韩春雨论文撤稿。
下面是一篇Cell Research质疑论文:
文章标题: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
这篇文章想研究一下Fabp11a基因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刚好赶上韩春雨的文章发表,于是想体验一下。
于是设计修改Fabp11a这个基因
当实验完成,斑马鱼发生了惊奇的变化。
红色箭头指向的是正常的眼睛,而蓝色指向的是被NgAgo 方法调戏过的斑马鱼,NgAgo亮瞎了这条斑马鱼。
然而文章作者并没有在基因层面发现任何indel,之所以眼睛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这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了下调导致了眼睛的畸形发育。
也就是说韩春雨的技术并不能编辑基因,反倒是可以沉默基因,这也算一种歪打正着。
欢迎关注生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