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为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到凌晨才能休息。
所以时间上需要积极的去浪费。
突然发现马上奔三的我,没有了所谓的可以浪费时间的项目。
曾经的面对自己的尿泥能玩上一天的我再也回不来了。
现在一切的一切的浪费时间的项目都不是必需品,再也不是尿泥。
因为你拿走它,我不会坐着地上哭上好久。
它变成了一种场景习惯,比如你刚吃完自助,吃的很饱,但是去看电影,还是
需要一桶爆米花一样。
躺在床上,开始翻找可以消遣的电影。
《七月与安生》,之前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推荐过,一年以前了。
之前有看过这个电影的影评,但是没有勇气去看这部电影。
尤其是看完影评之后。
我知道,它讲的故事,正是每一个人现在的人生。
富兰克林说“有的人他25岁就死了,只不过他75岁才埋”。
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死的嘛?
我觉得应该是在看到尿泥,没有兴趣的时候。
人长大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所谓的动力,比如利益,比如意义。
意义,只不过是成人为了让自己舒服编造的。
因为至少在小时候跟女生打架,被拉进女厕所的时候。我考虑的不是是否有意义,而是这个地方,我发誓不会进来第二次。
好幼稚的说。
所谓意义其实就是利益吧。
现在想做一件事情都会计算成本与收益,会慢慢发现对所有的一切都失去兴趣。
大学,在图书馆自己喜欢的散文集中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高中月考之后徒步路过10个村庄,步行25公里回家,认为这就是最大的世界。
初中一个假期最后一天没有完成作业,加班到半夜3点,然后自己翻墙出门在外边熬一夜。
小学拿着水枪追穿碎花裙子的女生。
学前,我妈说那时去水坑里玩泥,每次回家都是一身泥,每次都待一天。
另外,还有诸如,漆黑的天空,漫天的星光,光怪陆离的英雄梦。
再也回不去的才叫人生。
我这个要好的朋友,从初中开始,一直到我大学毕业。
他是一个很自由的人。
他高中之后就去了北京工作,我们每次相见还是蛮愉快。
我翻看过他的空间,知道他大学期间曾经偷偷的来到哈尔滨看过我。
我后来也参加了他的婚礼。
之后,因为我病入膏肓,我们没有什么可聊的,所以也就没有继续联系。
十月一之后,在县城,我们又见了一次。
聊的都是三观比较正的话题。
比如,房子,车子,票子。
我们很聊得来,因为我知道,
他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