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五千字,大概需要阅读5-10分钟,此文仅为介绍免疫相关的人物,时间仓促,难免知识或逻辑有错误,请专业人士轻拍。为体现情景,部分剧情有演绎成分。
内容梗概
从大男孩詹纳的初心,到威廉·科利的好奇;从海伦·科利的坚持,到梅契尼科夫的刻苦;从埃尔利希的专注到R博士的疯狂;从朱恩的被迫改行到如今的神仙打架。我们从这些鲜活的大佬身上看到了熠熠生辉的免疫往事。
那些深夜的坚持,那些无数次的失败和偶尔的小庆幸...
壹、阳光大男孩詹纳
詹纳放飞氢气球的那天,阳光肯定是灿烂的。
1918年天花大流行的年代,估计五千万人丧命。天花恐怖不仅仅在于丧命率高,致残率高,而且高传染性且无药可治。
这样的疾病,按理说人类是完全没有办法应对的。
幸运的是,人痘接种术恰恰是一种预防的手段。
但是中国人的人痘接种术太讲究技术,比如少许,适量,成功率极低,这种技术传到欧洲,才发生变化。
改用牛痘替代人痘接种,大致是因为老外喜欢喝牛奶而国人喜爱喝粥的偏好。
现在大家都知道是爱德华·詹纳改良并推广了牛痘接种技术。但是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个热爱自然的阳光大男孩。
看过《天花旧事》的我只记得一个场景,那个时候流行氢气球,就跟现在流行无人机一样。
詹纳放飞的一个氢气球飘到一处庄园,他去捡气球的时,偶遇庄园的女儿,后来成了詹纳夫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喜欢探索不仅能收获文章,还能收获爱情。
其实詹纳发现牛痘接种的过程并不复杂,就是发现挤牛奶的女工,没有感染天花的。于是他就给邻居家小孩做了接种。进而记录了小男孩的之后的症状,也就是随访调查。
爱德华·詹纳英语: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
这个事情放在今天看,詹纳直接做人体试验是不对的,但是那个时候知道整理试验资料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后面有位猛人都不做数据整理。
实验成功之后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炮而红,而是被同行diss和嘲讽,不过经过耐心的推广,终究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
难能可贵的是詹纳并没有因为这次发现进行盈利,而是选择免费推广和使用,保持一个医生最初的本心和善良。
1979年10月26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天花病毒也成了一个活在瓶子里的恶魔。
1823年詹纳离世,30年后在他大力推广牛痘接种术的伦敦发生了另一种疫情:霍乱。
贰、细心的约翰·斯诺
霍乱是一种让当时的人们闻风丧胆的急性传染病,它和天花、鼠疫并列为人类三大烈性传染病,被称为“19世纪的世界病”。大家感兴趣的也可以看下伍连德东北抗击鼠疫的故事,也是让人热血沸腾。霍乱最早发源于印度的恒河流域,大航海之后贸易把它带到了欧洲。然而到了霍乱第三次在欧洲大规模爆发时,英国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控制的男主角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约翰·斯诺。懂得真相的读者肯定要问,貌似斯诺也不是通过免疫治疗搞定的霍乱,为什么要说这一节,因为小编发现这其中有些关系线,还是很有意思的,对此部分历史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19世纪的伦敦虽然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是其卫生状况是超级超级差的。那时没有所谓的上下水之分,人多,垃圾也多,乌烟瘴气,臭气熏天。当时民众对于霍乱一无所知,而主流的医学界普遍认为霍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年轻医生斯诺对于“霍乱是由空气传播”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霍乱应该是通过被污染的水进行传染的,因为发病的位置是肠道而不是肺部。当然这个观点也有站不住脚的时候,比如小编跟女朋友针对金德强师傅死于百草枯导致的肺纤维化时,她还是用常识鄙视了我很久,因为喝农药应该是胃损伤。庆幸的是斯诺医生的判断是没问题的。斯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绘制了著名的死亡地图进行说明,他发现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水泵周围死亡最多。
死亡地图:John Snow约翰·斯诺(1813-1858)
斯诺向当局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当局及时采取措施,结束了这次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之后的伦敦进行城市改造,而下水道也开始成为城市的良心。1865年巴斯德的鹅颈实验证明有细菌的存在,而1883年罗伯特·科赫才分离出霍乱弧菌。站在未来看过去是没有意义的,科学家总是在未知处探索。而这种探索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这是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斯诺在1858年死于中风,没有等到发现霍乱弧菌的那一天,但是巴斯德和科赫为他正名,不仅如此,他们两位在之后的故事中依然闪光。
叁、“民科”:威廉·科利
科利在遇到达希尔之前是一名普通的医生。1890年少女达希尔住进科利的所在的医院,病因是手部肿胀,半月了没有痊愈。科利以为是脓肿,结果并没有多少脓液,可能是肿瘤。科利采取了截肢的方法企图拯救她的性命,谁知肉瘤早已转移。达希尔死后,科利为自己的无能悔恨,从此踏上研究肉瘤的征途。一位有肉瘤并发丹毒的患者,在大家都宣告他死亡之际,他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那个时候不知道是这个)居然自愈。这引起了科利的巨大好奇。
威廉·科利(WilliamColey)1862-1936
既然意外感染能使癌症康复,那就以毒攻毒试试。创业需要经费,而科利的经费却不是那么麻烦,因为有小洛克菲勒进行大力支持,就是那个洛克菲勒家族。资助的原因也很简单,小洛克菲勒跟达希尔(上文中科利的病人)是网友,关系好得很。多说一句,小洛克菲勒之后多次进行医学相关的投资,比如协和医院的投建,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除了商业上的考虑之外,更多的可能是怀念我最好的朋友。有技术,有钱,就差病人。终于科利等来了一个肉瘤病人,他的癌细胞已经转移,时日不多。在科利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医院不愿意冒险,所以科利在一处公寓进行了操作。结果致命的肉瘤消失了。于是科利进行大规模实验(12名患者)但结果不容乐观。他转向寻求更安全的疫苗,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科利毒素,但是主流医学还是不认可,一来无法解释原因,二来没有明确的标记物(生物信息筛选biomarker多么重要),三来操作也不是十拿九稳。除了医学圈的不认可(太正常了,每次都被diss),更重要的是整个外部环境,当时二战当前,时机不对,加之那时发现X光,肿瘤放疗流行,化疗也开始出现,大家都倾向于选择致死率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更要命的是小洛克菲勒也开始转投放疗技术,放弃对免疫治疗的经费支持。其实还有一点就是科利本人比较粗线条,对于随访的资料和信息从不整理,缺乏科学上的基本证据,这才是其被民科化的根本原因。如果这样下去,科利也许会背着民科的头衔一直到现在,但是庆幸他有一位坚强的女儿。
肆、为父正名:海伦·科利
威廉·科利去世之后,女儿为他整理遗物,偶然发现父亲的手稿,觉得这么牛叉的技术不应该被遗忘,于是开始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系统化工作(据说用了一年多,说明威廉·科利数据整理方面,确实不行。)然后补上很多患者的随访数据。其实当时有很多人都是不看好海伦的,因为她没上过大学,对医学来说是个门外汉,而且还是一个女生。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坚强的女生,走上了用其一生为父正名的道路。海伦·科利还组织创建了CRI(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这个机构到今天还在做着突出的贡献。
海伦·科利Helen Coley Nauts (1907–2001)
小编进行了简单的推演,这个CRI成立的原因可能是跟威廉·科利的老板詹姆斯·尤因所在的AACR进行对抗,毕竟詹姆斯·尤因是超级不好看威廉·科利的。海伦狠在主流医学不接纳我,那我就另起门户,自己玩。庆幸的是后期很多大佬认可他父亲的观点,并加入了她的阵营,这里面就包括猛人埃德·奥尔德。埃德·奥尔德在后面的50年内,做出一系列革命性研究成果,发表了800多篇研究论文,极大地推动了基础免疫学和癌症免疫学发展。1975年成立的威廉·科利奖,奖励基础免疫和肿瘤免疫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终于为父正名。2014年华人科学家陈列平,因发现PD-L1曾获此殊荣。在肿瘤的免疫治疗深入人心之前,还需要一些大牛拼接免疫治疗的其他理论板块。
伍、性情中人:梅契尼科夫
梅契尼科夫 还有另外一个称号,酸奶之父。其原因在于他去保加利亚旅行时,发现当地人普遍长寿,调查发现他们都喜欢食用一种酸酸的奶制品。之后他写了很多论文论证其与健康的关系,亲手打造了这一爆款食品。当然也有一些商家为了利益鼓吹其为长生不老神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虽然酸奶最终证明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但是喜爱酸奶的欧洲贵族行为就此固定下来。梅契尼科夫最突出的还是其在科研上的贡献,但是在真正踏实于科研之前,他还得经历两段痛不欲生的爱情。第一任妻子患肺结核离世,他悲痛欲绝,服用鸦片自杀未果。第二任妻子患伤寒离世,他注射毒剂自杀未果。同时对于国内(沙俄)科研氛围,他也经常指点一二,骂骂咧咧。如果看到这,只能定义梅是一位痴情且愤青的男子,是无法跟后续他的成就联系在一起的。是金子就会发光,如果没有,那就多给他一点时间。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Илья Ильич Мечников,1845-1916)
梅在夫人离世之后醉心科研,通过观察浮游生物吞噬食物,提出细胞的吞噬假说。当然这个观点也是受到了大佬们的质疑和嘲讽,比如巴斯德。(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新观点出来都会被大佬diss)因为梅的言论,被迫离开故土,前往法国,也就是那个diss他的巴斯德收留了他。梅后半生一直在巴斯德实验室工作,通过二十年的努力为自己的假说正名,为自己正名。并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沙俄政府抛出橄榄枝,提出友好宽松的科研环境,引诱他回国,但是当他得知自己的亲人都已经被迫害之后,果断回绝,终生未踏回故土。梅的细胞吞噬作用,为免疫治疗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而另外的基础需要和他同期获得诺奖的保罗·埃尔利希来解决。
陆、染色匠:保罗·埃尔利希
保罗的出身很好,老师是细菌之父科赫,就是前面那个分离出霍乱弧菌的科赫。得益于德国纺织染色技术的发展,保罗对细菌染色格外着迷。既然染料能对特定的细菌染色,那能否中找到一种只会杀死病原体而对人体无害的染料,就像一种“魔术子弹”。保罗处理的第一种病为欧洲昏睡病,是锥体虫感染的疾病,他试验了500多种染料,效果都不好。直到发现一种叫做阿托西尔的染料,效果不错,但是副作用严重。保罗不愿放弃,他选择对这个化合物进行修饰。(参见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超前的想法),他的想法遭到员工们的抵制,那时看来简直就是瞎搞,有很多人愤愤然离职。剩下的马仔合成了上千种阿托西尔的衍生物,但是都没啥效果。万念俱灰之下,传来一个好消息,梅毒的病原体被发现。日本的秦佐八郎掌握了兔子感染梅毒的方法。保罗就把这个人给挖了过来(估计想用兔子继续做阿托西尔衍生物的实验)反正化合物都是现成的,兔子也是现成的,八郎你地练练手的干活。瞎猫碰上死耗子,代号606的化合物效果还真不错。于是保罗跨界戏剧性的搞定了梅毒。后来八郎回国带回药物,随着小日本侵华也进行了滥用,这笔账我们以后再算。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年-1915)
回到保罗这边,他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先导化合物的修饰,被称为化疗之父,并在1908年跟梅契尼科夫一起获得诺贝尔奖。他对于免疫治疗的贡献,发生在他晚年提出的免疫监视学说。保罗还是用老办法,区别是研究对象成了肿瘤,染料变成了肿瘤细胞,利用肿瘤细胞感染小鼠,发现肿瘤的恶性逐代增加,于是他提出“免疫监视”假说。这个概念提出,在当时也属超前。50年后,也就是1960年,器官移植之父的皮得·梅达瓦和托马斯佐证了免疫监视理论,同时皮得还提出了后天免疫耐受理论。至于皮得为啥关注器官移植,这跟当时的背景有很大关系:二战。
柒、科学狂人:R博士
那年R博士还是小鲜肉,职位是住院医师。1968年,他遇到一个奇怪的案例。一位病人患急性胆囊炎入院,他发现病人腹部有一道长长的手术疤痕。问及对方,病人轻描淡写道之前得过癌症,早就好了。R博士调出了他12年前的病例(病例要好好珍藏哦),发现他之前因消化道癌做过手术切除,但那时已经转移,判断生存期不长。为了保证不是当初的误诊,R博士进行了详尽的调研。最终确定这是一位自愈的肿瘤患者。我的个乖乖。当时医院恰有一位相同癌症并且血型一致的患者,征得同意之后,R博士将自愈病人的血液直接输给病人。结果,病人很快去世。R博士没有灰心,反而放弃手术学习,开始系统学习免疫知识。1976年R博士得知IL-2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之后,通过IL2和T细胞进行各种治疗方案的组合,期待出现奇迹,但是一直没有成功过,此时他们已经在66个病人身上失败过。
Steven A. Rosenberg
1984年,他遇到了第67位病人泰勒,一位黑色素瘤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希望,结果发现有效果。后来人们发现TIL方案只对于很少部分的黑色素瘤和肾癌患者有效,说明这个技术还很粗糙,需要大牛们继续改进。长话短说,R博士的技术在别人看来有可取之处,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第一就是没有靶向性,第二就是T细胞不能自我增殖,不能实现持续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奇利格·伊萨哈(Zelig Eshhar)开发出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可以靶向到肿瘤细胞,而Sadelain解决了T细胞增殖的问题,为T细胞装上诸葛连弩,可以杀杀杀。
捌、两次改行:朱恩(Carl H. June)
June是海军医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本身是研究骨髓移植的,原因在于那时美苏争霸,美国政府很关心核辐射对士兵的影响。但是苏联很快解体,虽然对世界人民来说是个好事,但是June 的经费也开始减少,于是被迫改行。第一次转方向到研究HIV,这个也是有原因的。美国二战之后,很多年轻人信念丢失,追求各种解放,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阿甘正传》中的珍妮是当时大部分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于是June转为利用CAR-T进行HIV的治疗(灵感可能来源于R博士,因为研究所离得很近,可能是串门走亲戚获得的),好巧不巧HIV虽然没有被攻克,但是变成了慢性病,于是研究价值骤降,加之噩耗传来,June的妻子因患癌离世。这促使June第二次改行,转为研究肿瘤。让June一战成名的是利用CAR-T技术将Emliy小姑娘的白血病治愈。
Carl June
今天June成了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创始人之一,虽然是经过了两次改行和跨界。但是本来可以造福或者已经造福人类的技术,在某东方大国的莆田系医院滥用导致被误解严重。免疫治疗,从被忘记到被正名,从有效果到被神化。风云变化不过百年,不够沉重的历史,也能冰封初心和记忆。免疫的研究和推广,长路漫漫。
玖、神仙打架
时间进入20世纪,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可谓神仙打架......
自左往右:詹姆斯·艾莉森、Carl June、本庶佑、陈列平 | |
1992年日本本庶佑发现PD-1,并获得2018年诺奖,他与小野药厂将药物推广上市,成了FDA获批的治疗黑色素瘤的药物。
1996年,研究CTLA-4的美国詹姆斯·艾莉森也获得了18年的诺奖,他关注T细胞免疫治疗,联合药厂开发出Yervoy药物(2011年上市)。1999年研究PD-L1的华人科学家陈列平获得免疫最高奖威廉·科利奖,但是因为不懂造势和宣传,痛失诺奖。......2012年June和诺华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获批上市。2020:CAR-T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2%有效。2021年2月Moculear Cancer 发表癌症抗原疫苗开发review。2021年3月,IDH1胶质瘤疫苗被证明有效。......
后记
从大男孩詹纳的初心,到威廉·科利的好奇;从海伦·科利的坚持,到梅契尼科夫的刻苦;从埃尔利希的专注到R博士的疯狂;从朱恩的被迫改行到如今的神仙打架。我们从这些鲜活的大佬身上看到了熠熠生辉的免疫往事。
那些深夜的坚持,那些无数次的失败和偶尔的小庆幸。
坚信,免疫治疗肯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发挥更大的作用,肿瘤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攻克,那时的故事和人也会更加精彩和丰富。
不过我们希望免疫治疗不要被过度神话,
就像当初威廉·科利不希望免疫治疗被忘记一样。
参考资料
1、Cancer immunotherapy: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2、Integrative Approaches to Cancer Immunotherapy3、Cancer and the Immune System: The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Immunotherapy4、Cancer immunotherapies, their safety and toxicity5、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cancer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y:A systematic review6、Immun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False Promises or True Hope?7、Vaccin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8、A vaccine targeting mutant IDH1 in newly diagnosed glioma9、Identification of tumor antigens and immune subtypes of cholangiocarcinoma for mRNA vaccine development10、本庶佑:盯住大问题的探索者11、让绝症不再绝望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12、癌症患者曙光——“CAR-T革命”前传2:肿瘤免疫编辑上篇(知乎)13、CAR-T传奇(医药魔方的雪球专栏)14、Carl June:攻克绝症,为患癌女童逆转命运之轮15、内爆癌细胞!跨越百年的“魔法炸弹”抗体偶联药物,真不愧是抗体药物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丨奇点搜神记16、半是痴狂 半乃性情(名人故事)17、他结束了几百年的奇葩性病治疗史,竟然靠染料攻克了恐怖的梅毒18、与陈列平该不该获诺奖相比,当初他回国不受待见更值得反思19、申请一个专利价值40亿人民币,诺奖得主本庶佑将起诉小野制药20、双面”洛克菲勒:他是垄断恶魔,还是慈善先驱?21、喝酸奶是百年骗局!钻石二十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22、与魏则西不同,这些癌症病人因免疫疗法死里逃生23、纪录片:鲜为人知的东北惊天大鼠疫24、洛克菲勒资助北京协和医院的最初目的究竟是慈善还是排挤25、免疫学之父”爱德华·琴纳:战胜天花的人26、历史的镜子:1854年约翰·斯诺独战伦敦霍乱大疫27、如何通俗地理解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癌症免疫疗法」?它对癌症治疗的意义有多大?28、蒙昧到科学:落魄的乡野医生,早在一百年前就推开了癌症治愈的大门29、肿瘤免疫治疗之父:威廉·科利的传奇人生30、他提早一个世纪开创了“癌症免疫学”,却被整个医学界打压,至死都未能翻身。31、天花旧事:詹纳与牛痘接种32、魏则西:被误解的免疫治疗33、人类肿瘤免疫治疗发展史:从历史到未来
免疫治疗相关
生信分析路线定制